7月24日,太阳成集团tyc234cc舉行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會,邀請劉昭軍研究員和李大衛研究員兩位知名學者作學術報告。本次報告會由郭微副院長主持,相關研究領域老師和研究生參會。
首先是劉昭軍研究員作題為《TAF12b/CKH1因子通過影響CEP小肽家族基因調控缺硼條件下的植物根系構型變化》的學術報告。劉昭軍研究員在報告中介紹到硼(B)是高等植物必須的礦質元素,缺硼造成植物根系生長發育受阻的現象多年前已被報道,但其背後的分子機制并不明确。劉昭軍研究員及其團隊通過對188個拟南芥生态型在加減硼(+/-B)處理條件下的根系表型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鑒定到一個名為TAF12b/CKH1的TATA盒子結合蛋白相關因子。與野生型相比, ckh1拟南芥突變體在缺硼條件下表現出根系生長發育的敏感表型。進一步的遺傳和生化分析表明CKH1位于CEP家族基因的上遊,并且CKH1通過調控CEP家族基因的表達,從而決定缺硼條件下植物根系的構型。以上研究結果揭示了植物缺硼生理效應的分子機制,也為進一步探索植物根系發育和環境适應性的調控機理奠定了基礎。劉老師的報告内容詳盡、深入淺出,為與會者呈現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學術成果,為進一步理解植物根系發育及其對環境适應性的調控機制将為改良植物的抗逆性和提高農作物産量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對于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随後,李大衛研究員作了題為《猕猴桃資源精準鑒定及高Vc等性狀機理解析》的學術報告。這場報告彙聚了李老師及其所在團隊多年來在猕猴桃研究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構建了猕猴桃資源收集、創制、保育的完整體系,成為國内首批獲得農業部認證的國家級種質資源圃。随後對猕猴桃骨幹物種進行了鑒定與評價,解析其基因組,用于新品種的培育。同時,進行了猕猴桃重要經濟性狀的功能解析,特别是對猕猴桃高維生素C(Vc)含量的相關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團隊通過大量猕猴桃樣本的測定與分析,發現一些物種具有較高的Vc含量,進一步通過基因組、轉錄組、代謝組等生物信息學分析和轉基因、基因編輯等分子生物學驗證,揭示了高Vc性狀的遺傳機制。最後提出在傳統育種基礎上,未來将利用基因編輯育種、快速馴化的方式,培育優質高産品種,助力猕猴桃産業高質量發展。李老師的報告詳細介紹了猕猴桃的研究現狀與前沿進展,引起聽衆熱烈反響。
最後,在學術講座的互動環節,與會的師生們積極提問、交流,與兩位學者進行了深入探讨。劉昭軍研究員和李大衛研究員均耐心解答了與會者的問題,為大家提供了寶貴的研究經驗和思想啟發。
此次學術講座為學校師生搭建了廣泛交流的學術平台,是推動園藝與相關學科高質量發展的舉措之一。太阳成集团tyc234cc将繼續秉承開放合作的理念,舉辦相關學術講座,拓展學術視野,為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鄉村振興戰略貢獻力量。
上一條:學校廣州市農村科技特派員深入蔬菜基地... 下一條:太阳成集团tyc234cc赴東莞開展花卉産業調研
【關閉】